大学生摆摊真的合适吗?大学生创业摆摊方法与技巧
前段时间,写了篇关于大学生在这个“寒假”里,不堪父母的“压迫”,毅然走上了“创业”之路的文章。
在当时搜集到的素材里,大学生有去工地和水泥的。
有忙着春耕的。
有能在工地上熟练操作挖掘机的。
还有利用专业知识,在线接单的。
你别说,通过这几个月的磨练,有的大学生,已经快创业成功了…
在这个我姑且称之为“寒假”的假期里,大学生们算是把专业知识,和压箱底的特长爱好全都变了现了。
但是几个月过去了,大部分的大学依然没有开学。
即便是少部分开学的同学,也是在宿舍上网课,毫无大学体验。
怎样给自己无聊的“假期生活”增光添彩,如何给空了几个月的钱包及时续命?
当然是顺应潮流,什么是风口追什么了!
所以,摆摊吧…
自从前阵子肯定了“地摊经济”的地位后,“摆摊”突然成了大热门。
一时间,各地的大街小巷都被摊位挤了个水泄不通。
就连前阵子很火的短视频《后浪》,也被翻拍成了《摆摊吧!后浪》。
大学生摆摊真的合适吗?
倒也没什么合适不合适一说,毕竟大部分人担心的,一部分是面子,一部分是专业难以变现。
其实这都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
因为大学生的面子,等到了社会上后会被更多“老一辈”大学生视为无物,不过是早一天晚一天的区别罢了。
而专业不容易变现,其实也不见得全都如此。主要还是因为思维不够开阔,洞察力不够敏锐。
我给你举几个例子。
就拿学地质学的来说,这时候肯定是没人找你去勘探地质的。
但是,你摆个摊给人家鉴定珠宝玉器总是可以的。
学新闻传播的,去报社实习是不太现实的。
但是,回收旧书旧报纸还是问题不大的。
学影视戏剧的,现在大部分影视剧都没开拍,就连当群演的路子都走不通。
但是,景区摆摊拍照,还一对一当面教人摆姿势还是有专业优势的。
学建筑的,搞设计管理现场就不用想了。
但是,在售楼处门口摆个摊,帮人挑户型总可以吧?
你看,这些看起来毫无摆摊价值的专业,是不是前景都挺“广阔”的?
还是那句话,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办法多。
其他专业的也是如此。
比如学国际关系的,可以上门陪退休大爷聊天。
学临床医学的,可以秀一把刀法做日式料理。
学给排水工程的,可以上门通水管、下水道,更换各类厨卫五金器件。
学历史的,可以摆摊说评书。
学通信的,可以提供专业手机贴膜服务。
而学金融的,也可以摆个摊,专业给这些其他摆摊的大学生提供融资咨询服务。
好了,以上都是我瞎扯的!下面说正经的。
说到大学生摆摊,其实这事我上大一的时候也干过。
那时候是寒假,几个同学搬了几张椅子就支了个摊儿,卖对联。
回想起来,当初整条街除了我们四五个人之外,都是正经摆摊的小生意人。
看到我们穿着打扮压根就不像是干这个的,就有摊主来跟我们聊天,唠家常。
在那时,我才第一次体会到我们自己所不屑的大学身份,在他们的眼里是多么的羡慕。
也第一次时感受到从不富裕的家庭里走出一个大学生,是多么光宗耀祖的事情。
在第一次体会到这种“自豪”的时候,我也第一次体会到了大街上寒风的刺骨,和卖不出货的烦闷。
其他的摊主,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至少和我们比起来,不算高。
我当然没有任何轻视的意思,但是这样的对比,也第一次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苦和生活的苦,总要不得不选一个”。
摆摊,在我们更多地把它当作个段子来调侃的同时,其实还有另外一层意味:经济和就业形势严峻。
如今的东北三省虽然经济不是特别的乐观,但是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里,东北囊括了全国重工业基地高达98%的份额。
直到70年代末期的时候,全国十大城市里,东北也占据了其中的四席。
论地位,可能比今天的珠三角也不差。
但是,当东北经济衰落了之后,最要面子的东北人为生活所迫,也不得不放下面子,走到大街上,支起了摊儿。
如今,当我们将东北的烧烤戏称为“重工业”,将烧烤诗情画意地称之为“人间烟火气”的时候,对于东北人来说,在过去不过只是为了生存罢了。
虽然东北的地摊经济发展到今天,已经让东北人走出了一条生路。
但是当年那个刚开始摆摊的阶段,真的不可谓不难熬。
时至今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虽然我们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成就,但是在高度全球化的时代中,也难免受到影响。
对于大学生来说,这直接关系到的就是就业。
从客户需求的减少,传导到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减少。如果在大学里没学到点真本事的话,也许今年的毕业生,可能真的会面临更加艰难的求职之路。
当我们怀着戏谑的心情去调侃摆摊时,也许更应该在有条件、有机会读书时,给自己一个负责任的交代。
谁都当过后浪,谁也终会变成前浪。
但是前浪和后浪,并不完全是以年龄来划分的。
后浪之所以力强,是更多的知识、更高的眼界赋予了他们更高的能力。
前浪之所以让步,是思维和知识结构的固化,不再适应新环境的无奈。
有的人,终生是后浪;有的人,毕业即前浪。
努力读书吧,至少,能让自己成为前浪的那一天,尽量晚一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