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80后新农人闯出“无人农场”致富路
胡丹,一名“80后”新农人,武汉永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回乡创业十几年,通过土地流转,如今在黄陂区六指街带领168位社员种植了2万亩高标准农田,年加工销售粮食7万余吨,年销售收入过亿元。合作社每年可以给每位社员增加上万元的收收入,还带动周边4个村累计3000余名农民脱贫致富。
2007年,由于农村人口外流务工,大量土地抛荒,父亲经营的大米加工厂收不到粮,濒临破产。为了不让父亲半辈子的心血毁于一旦,胡丹在亲友的不解与质疑声中,放弃了城里的工作,毅然回到农村。
手里有粮,心里才不慌。既然大米加工厂收不到粮,胡丹决定自己建立粮食生产基地。
“我们把这些农民不种的田收集起来,把小田变大田,实现机械化、大规模、大面积粮食种植;然后,统一品种、统一质量、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打造品牌。这样,我们这个产业就可以激活了。”在田地里历练了十多年,80后的胡丹,说话透着爽快。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旱涝保收、高产稳产,100%机械化——这是2021年水稻基地的模样。
80多套智能设备、2架农用无人直升机、2万个育秧硬盘、3套日烘干量108吨的烘干设备,今年4月,湖北省首家智慧农场示范点花落永旺智慧农场。
智慧农场又叫无人农场,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全流程无人化作业上。无人化并不是完全无人作业,而是通过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减少高密度的人力劳动,使粮食产量保稳,使农业生产绿色。
“一台插秧机,相当于100个人插秧。现在一台无人机,就相当于好多台插秧机。”
水稻种植实现全程机械化
“以前我们胡港湾村1000亩地,是整个村里面五六百号人来种,现在几十号人就种完了。”胡丹笑说,已经忘记曾经在城里当会计两点一线的生活了,现在就是带着团队,开心地在田间地头当一个快乐的“摩登原始人”。
为了高效耕种、集中管理两万亩农田,2021年,胡丹和一家科技公司合作,将农田划分为395块,小的3亩、10亩,大的100余亩,每一块设定一个编号。通过北斗系统的精准定位,每一块农田都录入了“智慧农业物联网”,胡丹把这个过程称作给农田“上户口”。
在办公室的智慧农业系统里,能够远程查看秧苗长势、土壤墒情、病虫害情况、稻田缺水情况。
AI助手根据采集到的数据,如穴数、基本苗、低洼、杂草等,对田块做体检并分析巡田结果。管理员根据巡田结果,科学精准地选定田块进行田间管理,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减少了用工人数,提高了作业质量,让田间管理变得更加轻松。据介绍,这样的节本增效更让合作社实现了增收。
随着都市田园综合体的兴起,也催生出“稻田研学、稻田观光”等农事休闲体验新业态。依托2万亩水稻种植基地,胡丹和她的武汉永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开始了“稻田+旅游”的新探索。
合作社与新洲区、黄陂区等地的学校签订研学基地的合作协议。
“比如在春季,让孩子们体验插秧的乐趣,使他们明白粮食来之不易……通过一系列田间劳动,让孩子们感悟,生活是需要劳动的,劳动才能带来快乐。”胡丹说。
这个80后“新农人”,还有更大的梦想:打造更好的‘农业+旅游’项目,吸引城里人下乡来观光、研学、消费,让无人问津的荒地实现价值,让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增收致富。
来源 | 武汉新闻广播 长江日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