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创业?这次我准备怎么做?
为什么要创业?
3年前就开始准备,那会儿觉得时机不成熟。
1、之前的创业,更多是作为大团队里的某一方面负责人,毕竟不是CEO,没法有超强的抗压能力和全局意识体感。
2、业务能力强不一定会经营好企业,那会儿扛着每个月上千万的业绩,只能埋头干活,没办法抬头看路(看方向,选项目);
3、对于复杂的人际关系感悟不深。大学创业以来就太顺利了,以为能力强就可以搞定一切,没有被社会毒打过。
这三年时间,基本刻意在磨练这三个弱势区:
做战略,工作就是调研信息、收敛信息、推动决策、决定投还是不投。
这里面涵盖了原来销售、增长以外的【财务视角】、【CI情报】等能力,让我具备了比业务本身更重要的商业知识。
另一方面,视角转换也很有意思,原本都是你管理别人,后来脱离管理后,把自己放着基层视角去看上层的角色决策、部门间利益博弈,才会更有同理心的理解一线人员的真实心境。人和人的关系,别在乎谁评价谁,还是得看咱们的利益和核心矛盾点在哪里,永远解决主要矛盾。
如果人生就像一个木桶,业务能力是每块拼接的板子。那么这三年,相当于我给木桶外围打了三圈紧箍,韧劲儿实足。当然,要感恩过去帮助过我的人。
这次准备怎么做?
从12年到22年,10年间我经历了从天使轮到D轮阶段的创业过程。原本的逻辑是产品、融资、指数增长、垄断……但那是古典互联网。19年后,两个趋势很明显
(1)脱虚向实,资本去了更硬的地方,创业门槛大幅提升
(2)内卷升级+工具成熟+个体觉醒,超级个体户时代来临
我选择第2个趋势,也重点聊聊:
第一,存量博弈时代,竞争加剧,各种成本飞涨。5年前有个投资人问我:“把公司做大、做强,你选择哪个?“,当时选择是做大,现在我选择做强,小而美不行,必须小而强。
做大,要有穿越周期的能力。一个公司抓住一次机会可以起飞,但次次都抓住机会才是真牛逼。(例:微博时代、微信时代、短视频时代、直播时代)
过去拿了资本的钱,你得10倍、100倍的回报人家。你必须得拼命扩规模,看着飞涨的营收和人员规模,很多人会陷入到虚荣的假象中,然后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做大得解决三个难题:
(1)如何突破创新者窘境?战略上,很多人确实踩中红利赚了一波,之后会觉得以我之长,战无不胜。实际就是路径依赖,不管是思维还是能力上,变革如登天
(2)如何长出组织能力,并且保障组织能力传承?管理200人和2000人时候完全不一样。不同背景、文化的员工给公司带来的隐形影响,需要正视,一意孤行易,兼容并包难
(3)价值观考验,你为社会创造了什么价值?为股东和员工创造了什么价值?你是行胜于言还是善绘大饼?走着走着,朋友多了还是敌人多了?
大企业,靠时势,理想不灭,但现在,我们要先做一头自给自足的猪
所以,去年12月我想通了一个重要原则:化整为零,现在要做一个单月3000万营收的公司很难,但是做单月300万的公司,还有很多细分的机会。我投资10个,也不错啦。目前已经跑起来1个,马上还有第2个、3个……关键是从第一天开始就必须有净利润。另一方面,有过操盘10倍体量业务的经验后,你回头来做“生意”,在心态和技术层面要有很多优势,至少见过猪是怎么跑起来的。
第二,做什么方向呢?个体赋能,培养一个个超级个体户。
看看去年的就业率和失业率,没工作的确实找不到,有工作的人人自危,焦虑、内卷。这就跟营销一样,目前C端用户的营销耐受度普遍到了极限。大家已经卷不动了。
卷不动怎么办?求变。怎么求变?刚好现在各类SAAS工具、创作平台都很成熟,10年前想都不敢想的很多事情,在技术层面已经没有门槛了。我们只需要筛选不错的种子,然后帮助和投资他即可。
正如最近见的一个小姑娘一样,95后整顿完职场,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做出了一门好生意,月入轻松过万啦。前文提到刚跑完MVP的项目,也达到了月入30万的基线……
当然,还有很多在大厂里卷的身心俱疲、急迫开启副业/事业的人员,或是传统行业痛苦转型的企业/个人,也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我们的逻辑:就是帮助他们创建和放大自己的生意。
具体是什么产品和服务,目前正在构建中,3月开始定向内测。
如果你对我们现在做的事情感兴趣,可以后台留言或是微信GSA321与我沟通,说不定可以合作
21天以来的一些感受?
1、控制欲望,合理预期
先说欲望,原来创业都有财富自由梦,想上市,以为融资就是牛逼。但这些年来,我就没套现过企业发展的收益,无论是股票还是期权。
所以现在我对财富自由的定义特别简单:被动收入可以覆盖家庭固定成本支出,就是自由。目标不大不小,但特别有实操性。实现“财富自由”的方式也很明确:做社群/出书等逐步恢复影响力杠杆,用资本杠杆投资看好的人/项目,尽力不碰劳动力相关的事,因为管理人太复杂了,真的累。
再说预期,引用池建强的话:“一般情况下,创业分这么几个阶段,无知的乐观,知情的悲观,自我怀疑,知情的乐观。依次循环。“
整体上我现在处于无知的乐观和知情的悲观阶段,乐观于我的目标不大,可实现性强,悲观于有些潜在风险值得警惕,且最重要的核心团队还未搭建好。所以如果有想一起搞点事情的朋友,真的可以联系我,求才若渴(尤其是流量专家)。
2、找到合适的人极端重要
很多人会把创业公司的人数看得特别重要,在他们看来,人多就能证明你创业很成功,至少外在规模很大。这是种自大的想法。对于早期创业来说:
(1)选择熟悉的、已经验证过的人合作,可以省很多事。一方面这群人不需要管理,你还一轮一轮去对齐OKR浪费时间。另一方面省去了磨合的成本,不必试探性建立信任;
(2)创业公司人才画像:自我驱动,拥抱不确定性,独当一面。一些在公司呆太久,习惯了固定流程和任务分配才干活的人,可能不适合。咱们人少,什么事都要干,要主动找事干;
(3)顾问也很重要,我这次以“人情”+“付费”的方式,找了很多力所能及能找到的,在各自领域都顶尖的朋友来做顾问。把顾问费从成本看成投资,你就知道有多赚了,买的是认知、时间,帮我们避坑和创收。所以要舍得花钱。
3、成本和聚焦
创业初期尽量把员工规模缩减到最小,用最少的资源和人去完成产品MVP。在不该浪费成本的地方别乱花钱,比如租办公室,美其名曰好招人。如果求职者因为你办公室环境而来,这样的人也不适合这个阶段的公司。(基本有保障,不要糟乱差即可)
花钱,就要花在刀刃上,这年头都是拿自己钱真金白银创业,省钱不是抠,而是为了多储备点现金撑到PMF时候。目前我都是这么操作的:
(1)固定成本降到最低,省不掉的固定成本尽可能转化为变动成本
(2)花每笔钱心里要有数,这是增加成本还是投资未来,一定要计算ROI
(3)时间也是一种成本,之前有些公司请我做顾问,我会计算自己的时薪,并且标记一个敢想的价格。如果顾问费低于这个标准,就不用考虑去了。
最后说说聚焦,什么都想做,什么事都不会做好。人要承认自己的能力有边界,该认怂就认怂,该发挥长板就发挥长板。
原来我对自己的增长能力还是很有自信的,可后来都去管理大规模私域、销转团队了。时隔个4年,回头一看,自己对于新的流量渠道已经很不熟悉(微信时代获客和短视频/直播获客差异明显)。
我现在具备的能力都偏隐形和后置,这些年做过的项目应该有近10个了,只要给我流量,我肯定比多数人都转化和运营的好,这方面具备行业顶尖的能力。
至于获取流量的能力,得学,最近开始去尝试抖音拍视频,不小心还爆了几条,不过也感受到了人群的情绪价值,被人追着私信骂,体感还是很强的。
做这些事情目的都很明确,躬身入局,至少你懂基本原理。然后在找合作伙伴和顾问的时候能够接下话。
在短板上先达到及格,后背选择交给相信的人。在长板上,短期可以帮我创造现金流,也可以在在长期解决流量问题后创造10倍价值。
4、孤独感、分钱、和心态
个人创业的难题在于自律,我保持着着不错的工作节奏。最近有一半的时间都是在恢复社交。6年前感觉自己浮躁,开始拒绝社交。现在看来,有点单纯了。
跟不同圈子、阶段的朋友聊,聊着聊着就有些启发。何况,我属于运气比较好的那类,这些年不出来交流,但老朋友们都还记得,有人愿意直接出钱投资,也有的抛出了项目橄榄枝。总之,很感慨,也很感恩,也就没那么孤独了。(还是缺流量人才,欢迎交流)
原来做事情喜欢“以我为中心”,总想着主导着什么。现在常想的就是“我们“。如何帮助社会和他人创造价值、如何跟团队把蛋糕做大、如何投资别的团队后帮忙不添乱。
大家共事就是缘分,所以分钱要多分,有舍就有得。看重长远价值,控制对短期利益的欲望。
以上,可能就是最近想明白相对确定的事情。
这篇手记的主题是“以确定性对抗不确定性”,我最坚信的是:
在趋势、财务和逻辑是行得通的事情,如果做不好,一定是自己做的不好
所以,创业维坚,继续努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