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好项目 种植羊肚菌 照样可以多赚钱
羊肚菌采用覆膜栽培技术,好处是防涝和保湿,雨水可以沿着地膜,流到沟中,即便是很长时间的降雨天气,也不会损害到畦面上的菌丝。另外,还可以有效避免强光影响,同时以利于土壤保温,对于羊肚菌的生长十分有利。
人工种植羊肚菌,重要的就是栽培料的调制,一般选择木屑,麸皮,玉米芯以及农作物秸秆为主料,搭配其余的一起配料进行调制。
羊肚菌的菌丝在5-25℃的条件下均能生长,最适温度为15-18℃。一般播后7-20天,羊肚菌的菌丝就会长满畦面形成大量菌霜,这时开始放置营养袋、每亩放置140千克左右。
培育好的羊肚菌种植时要选择相对肥沃的土壤,因为羊肚菌的种植方法是像种小麦一样,直接撒在土壤里面,所以要求土壤肥力均匀肥沃,透气性好而且比较容易保湿。
种植羊肚菌不能手工除草,因为羊肚菌可以和杂草一起生长,如果人工除草翻土就会很容易伤害到土里的菌丝,影响生长,而且杂草也是很好的遮挡道具。
每亩地150-200斤的生石灰均匀施撒后,翻耕25-30cm,之后按照1.0-1.2m宽起厢开沟,沟宽20-25cm,深5-10cm;如果土壤结构松散,优选沟播,机械起小沟或制作起沟工具,人工起沟。
机械开沟
菌种剥去外源营养袋,揉碎至0.5-1.0cm大小粒径的颗粒,如若菌种偏干,水分在55%以下,可用千分之五的磷酸二氢钾水溶液预湿菌种至65%-70%(手捏有轻微水渍),播种后萌发效果较好;菌种偏干,播种后土壤湿度也较干,则菌种萌发效率较差。
播种前调节土壤湿度至20-25%左右,即手捏成团,丢地即散,沟播或撒播沟播时,将揉碎的菌种按照每亩地的300-350斤的用种量均匀地撒在开好的小沟内,之后平整厢面,实现沟播覆土5cm;撒播时,按照每亩300-350斤的用种量,将菌种均匀地撒在箱面上,用小型旋耕机在厢面上旋土10cm深,实现菌种和土的均匀混合,或用小型开沟机,在原有开沟位置开沟,将沟内的土翻至厢面上,实现覆土3-5cm。
正常播种后1-2天,可观察到菌种表面菌丝开始萌动萌发有约1cm纤细的菌丝;2-3天,部分菌种之间的菌丝可连接成稀疏的菌丝网络,土壤表面可见有稀疏的菌丝;5-7天菌丝量增大后可摆放外源营养袋。如前所述,最早外源营养袋摆放时间为播种的同时摆放,最迟时间为播种后20天,严禁超过1个月。
设施大棚通常能实现保湿、遮阳效果,可代替林下栽培中地膜的使用。当棚子湿度不易控制(如沙性土壤)、光线过强或需要额外保温时,可按照林下栽培的方法选择性使用地膜。棚内没有大风,因此地膜两边可每隔1-2m压土块一个,即能保湿又能起到通气的作用,避免两边压的过紧造成缺氧。
发菌期间的管理和传统的大田栽培类似。设施大棚羊肚菌栽培可做到对水分的精确控制,当播种前土壤湿度调节到位的情况下,中间发菌过程维持较长时间满足养菌的需要,如无必要,尽量少浇水。
越冬茬栽培时,可在冻土期来临前3-5天,上一次重水,确保整个冻土期土壤不至于失水过多对菌丝造成伤害。当菌丝营养储备完全后,菌丝和菌核细胞内的大量脂类物质可以保护菌丝免受冻害营养,成功越冬,因此务必要在冻土期来临之前完成营养转化。秋冬茬和早春茬的羊肚菌养菌过程中可适度保持土壤水分偏低,菌丝会优选在土壤内部而不是土壤表面生长,能形成更多的营养菌丝储备营养,因此,一个重要的水分管理是“养菌阶段,如无必要,避免补水”。
整个养菌过程中,可不必过多考虑氧气问题,当发现箱面上气生菌丝增多、直立时,代表氧气严重不足,二氧化碳超标,此时可适度通风。
秋冬茬和早春茬在经历约45天的发菌和营养储备后,已经达到生理成熟;越冬茬在冻土期结束后,前期已完成营养储备,现温度回暖,也达到了生理成熟期;此时,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从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的转变,简称催菇技术。现实生产中,部分基地不经历催菇也能出菇,实际为自然生理成熟加之环境条件合适发生的自然出菇,理想的催菇技术可实现潮次均匀、健壮的原基发生和发育。
催菇具体操作主要在氧气刺激、光线刺激、水分刺激、营养刺激和温差刺激。具体做法如下:
营养刺激:撤去外源营养袋,造成营养输送断裂,诱发出菇。当外源营养袋的营养没有消耗殆尽时,且是一个易出菇品种时,可不撤袋;当外源营养袋发生污染时,必须撤袋。
氧气刺激:养菌期间棚子内一直处在低氧和高二氧化碳状态,催菇时,增大通风,可有效的增加氧气含量,刺激转入生殖生长出菇。
水分刺激:秋冬茬和早春茬在长期的养菌过程中,水分逐渐走低,此时进行重水补水,可极大的刺激菌丝从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的转变,具体操作是,通过滴灌或沟灌或喷灌将厢面浇透,沙性土壤可分两次进行,两次间间隔12-24小时;黏性土壤注意避免积水。
羊肚菌是一种药食两用的菌类蘑菇,具有补肾壮阳,化痰理气,补脑提神,补脾益胃助消化的作用,羊肚菌的最出名的功效是它的防癌抗癌作用。由于羊肚菌还有抑制肿瘤的多糖,具有抗菌、抗病毒的活性成分,具有增强肌体的免疫力,抗疲劳,抗病毒,抑制肿瘤。另外羊肚菌还有去治疗阳痿、早泄、性功能减退以及失眠、健忘,可以起到醒脑提神的功效。羊肚菌的食用方法有很多,可以做羊肚菌汤以及清炒,以及晒干后打粉服用。
温度刺激:白天提高地表下5cm处温度至8-12℃,夜间降低棚内温度(地表温度)至3-5℃,拉大温差至10℃以上,可有效的诱发原基发生。催菇后不能再有低于0℃的低温(地表温度),以免原基发生后冻伤夭折。
催菇之后要经常观察原基发生情况。初始原基仅是菌丝相互的扭结,针尖状,细小,不易发现;随后转为球形颗粒状,蚕籽大小,此时较为明显。无论是针尖状大小还是蚕籽大小,均不可直接浇水,此时浇水容易造成缺氧和机械损伤,造成原基夭折。此时的主要工作是,维持相对稳定的环境条件,
原基后约7-10天,原基可增高至1~2cm,菌柄和菌盖分化明显,可初见菌盖雏形;此时,维持土壤湿度20%-25%,空气湿度85%-95%,散射光照射,最低温不低于4℃,最高温不超过20℃,12-20℃是最佳的生长发育温度。该阶段空气湿度和土壤湿度调节以雾化喷水为宜,水量宜小不宜大,可通过少量多次的方法进行调控。
通风的同时要密切关注棚内的空气湿度,当菇子表面明显干燥粗糙时,或地表有轻微发表,或菇子顶部有收缩时,则是空气湿度不足的表现,需通过喷雾增加空气湿度。也在通风的同时进行雾化降温、增湿。
正常的管理下,从原基到菇子成熟需要25-30天时间,温度低,菇子生长缓慢,但菌肉较厚,单菇重量大;越冬茬的后期和早春茬中后期,环境温度较高,子囊果通常色浅、肉薄。
羊肚菌设施大棚的栽培通常能实现多潮次生长,多潮次与菌种品性、催菇技术、栽培管理和设施条件有关。具体造作是在第一潮菇采收完毕之后,掀开棚子,增加棚内外的空气流通,让外部干空气进棚将空气湿度和土壤湿度降下来,维持约3-7天,随后闭棚,参照前面催菇的方案进行上重水、保温、温差刺激诱发新的原基发生。在第二茬菇子产量有保证的情况下,可不必再进行后面潮次的催菇,后面的菇子由于土壤菌丝网络中的营养耗尽,菇子小,菌肉薄,没有太大的经济价值。
越冬茬菇子采收季节大约在4-6月份,除后期少量菇子会走鲜销系统外,大部分将以干品销售为主。
无论是鲜销还是干销的菇子,采摘前一天,均避免喷水,否则容易造成菇子水分过大,采摘和运输过程中的磕碰造成菇子菌盖破碎,影响品相;干菇则增加烘烤成本。
一、栽培料配方:
1、农作物秸粉74.5%、麸皮20%、磷肥1%、石膏1%、石灰0.5%、腐殖土3%
2、木屑75%、麸皮20%、磷肥1%、石膏1%、腐殖土3%
以上任选一种均可。料水比为1:1.3,拌好料后堆积发酵20天,含水量为60%采用17厘米×33厘米聚丙烯或聚乙烯塑料袋装料,与袋装料500-600克,然后在100℃条件下灭菌8小时,灭菌后即可接入菌种。采用两头接种法,封好袋口,置于22-25℃下培养30天左右,菌丝长满袋。菌丝满袋后5-6天,让其充分长足,即可进行栽培。
菇房消毒后即可进行栽培。先在每层床面上铺一块塑料薄膜,然后再铺3厘米厚的腐殖土,拍平后将脱去塑料袋的菌棒逐个排列在床上,一般1平方米床面可排17厘米×33厘米的塑料菌袋40个。排完菌棒后轻喷水1次即可覆土3-5厘米,覆土后表面再盖2厘米厚的竹叶或阔叶树落叶,保持土壤湿润。1个月后可长出子实体。一般南方地区3月10日至4月20日之间出菇最佳。
此时空气湿度为85%-90%。羊肚菌出土后7-10天就能生长成熟,一般颜色由深灰色变成浅灰色或褐黄色就可采收。
室外脱袋栽培,选光照为三分阳七分阴的林地作畦。畦宽1米,深15-20厘米,长度不限。整好畦后喷或轻浇水一次,并用10%石灰水杀灭畦内害虫和杂菌。脱袋排菌棒方法与出菇管理方法与室内栽培相同,只是底层不可铺塑料薄膜。要注意畦内温度变化,防止阳光直射。
病虫害防治,菌丝生长与子实体生长都会发生病虫害,以预防为主,保持场地
环境的清洁卫生。播种前进行场地杀菌杀虫处理,后期发生虫害,在没出子实体之前可喷除虫菊或10%石灰水,杀灭害虫与杂菌。
羊肚菌主要晒干或烘干。在进行干燥时注意不要弄破菌帽,保持其完整。可用烤烟房烘干或在阳光下晒干,不能用柴火烟熏,以免影响质量。分等级在塑料袋内。
发表评论